党说需要军人,他就积极参军,号角一响,就响彻了他的青春时代;党说需要资源,他就一头扎进煤矿,铁锹一挥,就挥洒了他这大半辈子的时光。
——题记
今年92岁高龄的孙村煤矿退休职工亓京义,是位有着61年党龄的老党员。今年六月份,孙村煤矿工作人员来到这位耄耋老人家中,为其郑重戴上了“光荣在党50年”纪念章。耀眼的勋章在老人胸前熠熠生辉,那段入伍从军和下井采矿的峥嵘岁月也从老人的口中逐渐浮现开来……
从“吃不饱”到“奔小康”
“我的第一顿饱饭,是跟着共产党吃到的!”坐在沙发上的亓京义老人面容红润、思维敏捷,完全看不出已是90余高龄。
18岁,因为常年吃不上一顿饱饭,当共产党的部队路过家门口时,他毅然决然走上了革命道路。
莱芜战役,老人冲锋陷阵,与敌人激战了三个日夜,刀光枪影中,他的六弟永远留在了莱芜战役的战场上。孟良崮战役中,部队打包围战,我方处在平坦的广场上,敌人却在山里,一方在明一方在暗,他所在的队伍仍不怕牺牲,迎难而上。
老人痛苦地回忆当时战火纷飞的场景:“一个连的人啊!最后就剩下了我们七个!”“他现在行动还不方便,就是当时手术留下的后遗症!”老人的儿媳指着老人受伤的腿说。
手术开刀时,医院条件艰苦、物资紧缺,木板上铺上一条白单子就是手术台,动手术时没有麻醉剂,只能用蒙汗药代替。有一次,老人感觉自己的伤口处隐隐发痒,低头一看,原来竟有几条黄白色的蛆虫在伤口处缓缓蠕动!
“到了部队能杀敌人,能吃饱饭,受这点罪算什么!”老人摆摆手说道。
回忆着从军经历,老人从口袋里掏出来一张现在已经褪色、折痕明显的原始退伍证,尽管国家已经给这些退伍老兵办理了新的证件,老人却总是将这一纸证明随身带着,为了不再被磨坏,证件背面已被老人贴满了胶带。
“现在国家发展的多好啊!每个人都能吃饱饭,热了有空调,冷了有暖气,生病有医保,老了还有国家惦记着!”老人的儿媳小心翼翼地接过老人递来的退伍证,感叹国家这些年的飞速发展。
“生活奔小康啦!”老人开心地笑道。
此时此刻,老人家中的电视机里,正播放着国家脱贫攻坚成果回顾的新闻报道。
牵绊一生的矿山情缘
当兵入伍前,亓京义是名矿工,退伍后,老人又响应国家号召一头扎进煤海。
轻嘬一口茶后,老人聊起来自己与煤矿的“奇妙情缘”。
1939年,被日本铁骑踏过的中国土地寸土不生。
由于家中父亲早逝,亓京义和其他五个兄弟姊妹全靠瘦小的母亲一人拉扯。他在家中排行老二,不得不在11岁时,就扛起家庭生活的重担--下井。小小年纪的他,当时只知道这些黑乎乎的石块放在火里能烧水做饭,便学着身边大人的模样,在昏暗的井下窑洞里,使出浑身的力气一锨一镐给一家人“挣粮食”。
“我下过11口井!”提起当年的矿工岁月,老人一脸自豪,工作过的煤矿如数家珍,完全没有因年龄的增长而忘却。
1951年,亓京义听从安排调回莱芜后,正赶上国家号召下井挖煤。成年后的他已然懂得了煤矿开采对新中国工业发展的意义,立马去矿里报了名。
“国家需要,咱就去挖,环境再难咱也不怕!”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,基础工业百废待兴,井下生产工艺粗放,采煤设备落后,遇到低矮的工作面,他只能或猫着腰,或趴着作业。后来,技术不断改进,井下采煤也逐步进入炮采、机采时代,老人手里的采煤工具也越来越先进。
靠着一股为国家建设出份力的拼劲,他这一干,就是大半辈子。
“好多年没下井了,咱们现在的矿井怎么样啊?”听到老人的询问,工作人员立马打开手机上的“智慧孙煤”软件,向老人介绍起了如今的智慧矿山:“现在,咱们可以利用智能化手段,在地面上随时监控井下的作业环境,看到矿工井下作业的实时位置,这‘千里眼’设备大大保障了矿工的井下安全。”
透过手机上那小小一方屏幕,老人还看到矿工穿着洁白衬衣在井上操作智能采煤设备的照片,止不住地惊讶和感叹:“挖煤还能不下井?咱们矿山发展得真是越来越好了!”
奖章和伤病,鉴证了他过去的辉煌;军队和煤矿,是他一生中割舍不下的羁绊。90余载人生路,亓京义老人见证了共产党带领下新中国的发展变化,而他的美好生活还在继续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