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时间回老家看望父母,饭后收拾碗筷时,我正准备把一点剩菜渣倒掉,父亲看到后连忙说“闺女,剩菜留着下顿拌面条吃,你老爸可是要饭的出身,无论什么时候咱都不能忘本啊!”父亲的一席话,不由让我们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。
我的家在山东省东平县的一个小乡村。1958年腊月,东平县从各乡镇招民工建设东平湖大坝,当年爷爷带着年仅9岁的父亲步行近百里路,加入到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中。当到达施工现场时,工地的领导看着爷爷带着个孩子,劝他说:大伯,你带着孩子在湖堤上干活不安全,我给您几片地瓜干路上充饥用,您赶紧带着孩子回家吧!”去的时候跟着队伍三天就走到了,回来的时候爷俩却走迷了路,仅有的几片地瓜干吃完了,就给老乡讨口饭吃,穿的草鞋掉了底,干脆提着鞋赤着脚行走。白天边打听边赶路,晚上就露宿在草堆里取暖,寒冬腊月里父子俩赤着脚讨着饭走了半个多月才到家。每当回忆起那段饥寒交迫的寻家历程,父亲总是感慨万千。
父亲是个苦命的人,他5岁那年奶奶因病去世,16岁那年爷爷又因病离开了人世,在这个世界上年少的他成了孤儿。在家里穷困潦倒的时候,是左邻右舍的乡亲为父亲伸出了援助之手,有送饭的,有送衣物的。父亲18岁那年经村大队介绍当了兵,父亲当兵五年,在部队里学习了基础的文化知识,身体、意志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,父亲说这是他人生中的黄金五年。
1973年父亲从部队回家探亲,经邻居介绍认识了当民办教师的母亲。父亲母亲结婚时家里的老房子因常年没人住,房顶漏雨,四壁透风,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,是借用的邻居家的房子。家里一穷二白,在那样一个家徒四壁,食不果腹的年代,每个人心中却有一种不畏艰难,不怕吃苦,努力奋斗,追求美好生活的精气神儿,这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思想引领以及社会风气的渲染熏陶。
1975年3月,父亲退伍转业到了新汶矿务局工作,当了一名煤矿工人。当时交通不方便,父亲每次都骑着自行车回家,从新泰到东平400多里路,父亲凌晨3点多出发,晚上8点多才能到家。有一次回家途中下起了雪,路滑不好走,父亲推着车走了20多个小时才到家,来到家门口时父亲直接累摊在了雪地里,母亲听到动静后,赶紧跑出去把他搀扶起来,当时父亲疲惫的脸上却挂着笑容,边起身边说着:“终于到家了,终于到家了......”因为当时交通不方便,也是因为想多挣些钱尽快改善家里的生活,工作中父亲不舍得休班,一年才回一次家。父亲是名掘进工,他把在部队里养成的吃苦耐劳、冲锋在前、敢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带到了千米井下,在煤矿工作第二年就当上了大班长,记得小时候家的堂屋里,挂满了父亲获奖的荣誉镜框。
如今,父亲和母亲都已步入古稀之年,二老每月的退休金加起来有1万多元。2016年5月,父亲和母亲用积攒的退休金在县城买了套120多平的新房子。二老退休后的生活很是安逸,早晨一起散步,白天一块做做家务、聊聊天,晚上母亲跳跳广场舞,父亲喜欢写点回忆录。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,老俩口会回老家打理一下小菜园。父亲对母亲说:“刚结婚那会儿咱们穷得连个房子都没有,现在国家发展好了,咱们通过几十年的坚持与努力,不仅翻盖了家里的老房子,还在城里买了房。”母亲说:“是啊,那时候你在煤矿工作,一年才回一次家,如果我当初没能顶住压力和困难,放弃教书,现在就拿不到每月5000多元的退休金了,咱们的党和国家不会亏待每一位努力拼搏的奋斗者。”
父亲和母亲生活好了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我们的父老乡亲,邻居三大伯家孙子得了重病,二老累计资助近两万元。邻居义大伯是村里的贫困户,自1996年起,父亲母亲把老家的房子让出两间给他居住,免费给他供电供水、填补家用。2019年4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脱贫攻坚工作时说:“脱贫攻坚是我心中最牵挂的一件大事......全面建设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。”这也是我们党对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。义大伯得益于国家的脱贫政策,住进了村里给他建的新房子,低保费、老年费、独生子女费各类补贴加起来,他每月有600多元的收入,搬新居那天,义大伯对村委书记说:“我这20多年,多亏明迁(父亲的名字)一家对我的照顾。”父亲却说“义大哥,千万别客气,我小时候父母去世的早,你们家没少照顾我。”
我的父亲是很普通的劳动者,但他却是我们兄妹三人心中的英雄,是我们学习的榜样,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始终以他为标杆,吃苦耐劳,克服磨难、笑对人生。我们兄妹三人参加工作后,我和大哥继承了父亲的职业,当了煤矿工人,妹妹继承了母亲的职业成为一名教师。每次我和大哥回老家时都会向父亲汇报一下矿上发生的变化,“老爸,现在从新泰到东平修上了高速路,我们开着车1个半小时就能回到家,咱们矿上实施绿色智慧矿山建设,井下生产现场实现了采煤智能化、掘进一体化、辅助自动化...”“老爸,您那个年代握着铁耙扒煤,举着铁锨装煤,手推矿车运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,如今采煤工在井上集控中心穿着西装、打着领带、握着鼠标就能出煤,咱们煤矿工人终于实现了体面劳动。”父亲听了我们的介绍后感慨的说:“如今的幸福生活,几十年前我们连想都不敢想,真是今朝昔日两重天啊!”
千淘万浪虽辛苦,吹尽黄沙始到金。20世纪初,在旧中国遭受资本主义列强一次次侵略后,国内各种救国运动激烈展开,最终中国共产党在这场“救国赛”中,作为一匹黑马脱颖而出。百年来,我们饱经苦难的祖国,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下,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,推翻了封建王朝的剥削,打败了外国列强的侵略,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,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。1949年10月,新中国成立后,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,我们的党制定了一个又一个的五年规划,带领全国人民大力发展国民经济,举行土地革命,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;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进行改革开放;打赢脱贫攻坚战,全民步入小康生活......一个蒸蒸日上、雄姿勃发的时代强国正在世界的东方悄然崛起。
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。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,沙场秋点兵”,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家国情怀,是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,是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、责任感、归属感、使命感的体现。于无声处听惊雷,于新时代中为理想砥砺前行。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国人,我们更应该厚植家国情怀,勇敢的承担与践行社会责任,我们小家的幸福,是建立在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之上,没有国家的安定祥和,就没有我们小家的幸福美满,没有党的正确领导,就没我们前进的方向,没有大时代的飞速发展,就没有我们每个人的价值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