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是集团公司谋久调优、强基赋能的关键一年,也是矿井改革创新、高效发展的制胜一年,近期在集团公司“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工作能力”活动的号召下,我深入研读了《创新与企业家精神》和《管理会计》两本书,就如何实现矿井高质量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。
面向世界科技前沿,大幅增强创新的自信心和紧迫感
德鲁克先生在《创新与企业家精神》一书中深刻总结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,全面剖析了企业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,以保持企业的创新动力。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生动力,也是当今时代风云际变的重要支撑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。当今世界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各国抢占新一轮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,科技创新呈现出学科深度交叉、领域不断延伸、新技术广泛渗透、群体性技术革命涌现的典型特征。能源革命方兴未艾,能源技术不断突破,作为能源行业的先行军,煤炭行业的革故鼎新尤为重要。要进一步推进矿井提档升级,厚植创新土壤、营造创新生态,促进创新要素和安全管理双向融合。以对标学习为契机,摒弃固有思维,开拓视野思路,坚持借脑引智,深化改革创新,全力推进安全提档、生产提速、管理提效,不断增强矿区盈利能力、抗风险能力、接续发展能力和后续支撑能力。
面向现代能源体系,持续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
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、战略性问题,对国家繁荣发展、人民生活改善、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,构建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,全力构建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的能源消费新格局,遵循能源发展规律,探索煤炭资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路径,顺应全球能源低碳发展新趋势。
这就要求我们要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和要求,以推动矿井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使创新成为矿井发展第一动力、协调成为矿井发展内生特点、绿色成为矿井发展普遍形态。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矿井开发利用深度融合,引入新设备、新技术,有序开展智能化矿井建设,实现智能化工作面“双85%”目标;构建“700、800”快速掘进新模式;建设少人化地面运输系统、自动化搅拌站;创新无轨胶轮车运人模式,打造半小时运人圈。
面向“四型”矿井,不断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性和创新活力
“功以才成,业由才广”,人才是实现绿色强企的基础和保证,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。创新没有局外人,群众中出智慧,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。要将科技创新的触角延伸到矿井的各个方面,让全员成为创新因子,从基层入手,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工作考核机制、全员创新管理机制、专业技术人员成才成长考核机制、科技创新激励评选机制等创新管理机制,为科技创新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,提供不竭动力。要以素质提升为目标、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,着力开展人才素质提升工程。通过邀请行业专家举办专题讲座、开设总工程师大讲堂、技术交流学习、岗位定期轮换、作业规程和技术措施评比、开展“六比六争”活动等方式,实现专业交叉融合,使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视野和创新思维得以拓展、专业技术水平逐步提升。通过岗位练兵、技术比武等方式,大力实施技能提升工程,加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,全面推进“四自管理”,扎实开展“六好”区队“五型”班组建设,提高人才与矿井发展需求的契合度,努力培养“信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”的新型人才,为科技创新技能型人才“蓄能”,拓展技能人才的成长途径,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、聪明才智充分涌流,为更多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。
面向持续发展需求,加快形成绿色低碳智能生产方式
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,必须走绿色环保化的发展模式。环境是对企业的隐性要求,同样也是想要做强做大的必要条件。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,煤矿企业革新发展已经刻不容缓,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积极推进矿区生态环境治理,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。要以2030年碳达峰倒逼矿井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改善,加快形成矿区绿色低碳智能生产模式。
“根深则叶茂,本固则枝荣”,创新不是一蹴而就,学习也并非一日之功,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,我们要坚定发展信心,汇聚强大信念,努力夯实基本功,依托区域整合强大合力,在破难题、补短板上下功夫、求实效,坚定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、高质量发展的取胜之路。